1955 年秋,原西北地质局 645 队地质员秦士伟等同志,在藏胞报矿的指引下,踏上了镜铁山这片神秘的土地。当他们的目光第一次落在桦树沟铁矿的矿脉上时,心中涌起的是难以言表的激动与希望。这片看似荒芜的山峦,或许隐藏着无尽的宝藏,为祖国西北地区的钢铁事业带来新的生机。
秦士伟和他的队友们深知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在简陋的帐篷里,他们仔细研究着每一块矿石样本,绘制着初步的地质草图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一定要揭开镜铁山铁矿的神秘面纱。通过他们的艰辛工作,终于发现了铁矿露头。
为了加速勘探进程,西北地质局迅速组建了 634 队(后称镜铁山地质队),1500 名地质勘探员怀揣着梦想与使命,来到了镜铁山。他们在这片海拔极高的土地上,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勘探工作。
野外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,狂风呼啸,雪花纷飞,地质队员们常常顶着凛冽的寒风,在陡峭的山坡上攀爬。他们的手脚被冻得麻木,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,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每一次敲击岩石的声音,都像是在奏响希望的乐章;每一次发现新的矿脉迹象,都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明。
白兴民等 11 名地质队员,为了寻找铁矿资源,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。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的 645 队女队员苗淑娟,年仅 25 岁,就将自己的青春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。他们的牺牲并没有让其他队员退缩,反而更加坚定了大家的决心。队员们化悲痛为力量,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拼搏着,他们知道,只有找到更多的铁矿资源,才能告慰那些逝去的英灵。
镜铁山铁矿是我国以镜铁矿、赤铁矿为主要有用矿物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,产于中元古界蓟县系镜铁山群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建造中。含矿岩系由黑褐色条带状镜铁矿、菱铁矿夹碧玉及千枚岩组成,赋存于桦树沟、黑沟复式向斜内的蓟县系下岩组之千枚岩系上部1。
在勘探工作中,地层的复杂性让他们的工作变得异常艰难,蓟县纪时期断陷海盆边缘同生断裂活动加剧,热卤水沿同生断裂喷流到海底沉积形成 BIF,经后期变质变形改造成矿。同时,构造运动也给勘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,早期的走向逆断层不仅造成部分地层缺失,对矿层的破坏作用也强,其配套之扭裂,造成铁矿层移位明显。
然而,地质队员们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毅力,一次次地攻克了难题。他们对地层、构造、岩浆岩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,通过对岩石样本的分析和对地质构造的解读,逐渐揭开了镜铁山铁矿的成矿奥秘。
1958 年 10 月,镜铁山地质队终于完成了桦树沟、黑沟、头道沟等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,探明了镜铁山大型铁矿。
镜铁山铁矿的发现,不仅仅是一项地质成果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“艰苦奋斗、开拓创新、开放包容、敢为人先”的“嘉峪关精神”在这里诞生,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镜铁山人的精神支柱。
于宝华,这位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了镜铁山矿的老工人,就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。1966 年,他来到镜铁山矿,面对光秃秃的石头山和艰苦的生活条件,他没有退缩。他学习建干打垒的房子,努力适应这里的环境。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,他被选派到辽宁一矿山进修深造。回到镜铁山矿后,他在破碎运输车间、矿山机修车间、调度室等多个岗位上工作,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与痛。他和同事扛过 80 多斤重的管子,抬过 380 多斤重的发电机,独自一人背过 80 多斤重的氧气瓶。在井下艰难的环境中,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,一次次完成了任务。
还有叶庆仁,这位从部队转业到酒钢工作的老工人,在 28 年的工作生涯中,一心只想把工作干好。他多次受伤,下颌、脸部、头部、鼻子、腰都留下了伤痛的痕迹,但他从未离开过这里。他说:“从部队转业来到酒钢,我就对自己说,来了就要把根扎下去。”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镜铁山人的坚韧不拔和舍身奉献精神。
如今,镜铁山铁矿依然在为祖国的钢铁事业贡献着力量。新一代的镜铁山人继承和发扬着老一辈的精神,不断探索创新,为镜铁山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他们在现代化的矿山设备的辅助下,继续深入研究地质构造,寻找更多的铁矿资源。同时,他们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,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。
这些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勇往直前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上一篇:贵宗望族东鲁
